

今年两会,建议取消公摊的提案再次冲上热搜。
买房时,将公摊面积计入房价,已经是开发商的常规操作。
为何每年都要将“公摊面积”推上风口浪尖?
取消公摊又为何这么难?

在今年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洪洋建议,国家取消公摊面积,可以将实际的公摊面积成本核算到实用面积之中,让老百姓明白付费,放心购房。
房屋公摊面积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的简称,它与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构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。
可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包括:大堂、公共门厅、走廊、过道、公共厕所、电(楼)梯前厅、楼梯间、电梯井、电梯机房、垃圾道等,甚至连电梯工休息室、值班警卫室都算能算入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。
简单点说,就是将小区公共区域按户分摊面积,计算进房价里。
这意味着,你买100平房子,除去公摊面积后,套内面积也许只有70平。
在国内,绝大多数的城市的商品房,都按建筑面积计价。南宁也不例外。
按套内面积算,和按建筑面积算,有啥区别呢?
将不将公摊面积列入房价计价范围,其区别,你大致可以理解为跟带不带皮卖菠萝差不多。
卖菠萝,至少你能称得出削下来的皮多少斤多少两。公摊面积就不一样了。
购房者只有在购房合同或产权证上,才看得到自己房子的公摊面积是多少。
为什么有的楼盘公摊只有10%,有的公摊却超过了30%?这背后的标准相当模糊。
测绘部门在房屋建成之后进行测绘,测绘之后然后再把这个数据提供给开发商,开发商再提供给业主,这整个过程,信息极其不透明。
也就是说,公摊面积这个问题上,购房者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。
况且,公摊面积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房价的高低,要知道精装修、物业费、契税等,都是按建筑面积计价。
公摊面积的出现,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定时期的产物,起初是为了摊薄房价。但实施至现在,已经让民众积怨已久。
大师姐认为,取消公摊面积阻力不小,但是大势所趋。原因有三:
实际上,北京、广州都曾尝试取消公摊面积。但最终都没有下文。
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则去约束市场,光靠一纸公文,根本无法推行。
问题来了,处罚的对象是开发商,但是有多少个城市能开得了这个罚单?
加上房住不炒的基调下,去年开始的这波调控让整个房地产行业伤筋动骨。
包括南宁在内的大多数城市都明显感受到了楼市的寒意。许多开发商都在进行战略收缩,甚至陆续从一些城市撤离。
在这个时候,要想取消公摊面积,改变市场规则,自然有阻力。

▲官媒早在2018年痛批公摊面积
原来建面100平的房子,单价1.2万/㎡,总价120万。
取消公摊面积后,同一套房,按套内面积70平计算,总价不变的情况下,算下来,单价要到约1.7万/㎡。
随之调整的还会有物业费,如果按房价的调整比例,按套内面积计算,小区物业费单价至少要涨40%。
而与调价带来的阵痛相比,一项推行了几十年的计价规则被推翻重建,必将打破多方利益的平衡,这或许是阻力的根源。
有专家曾说过,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房子有公摊。在其他国家,房子基本都以套内面积计价。统一用套内面积计价,房价更加直观、更加透明。这是更科学的计价方式,对购房者而言,也更公平。与国际接轨,是大势所趋。
重庆——全国唯一一个以套内面积计房价的城市,早在2002年,就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要求:商品房现售和预售,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计价依据。
不按这一计价依据销售的开发商,将被行政主管部门重罚,后又于2011年修订完善了相关法规。
“重庆模式”下,买100平的房子,实得就是100平,货真价实。
至于下一个“重庆模式”会出现在哪个城市?何时出现?我们拭目以待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扒房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lcha.com/719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