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我最近在朝阳市中心闲逛,发现几座桥墩立在路边。

打听之下,这些桥墩已经有20年历史。

听说过最强“钉子户”,没想到还有最牛“钉子墩”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矗立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墩”

朝阳,之所以被封为南宁经久不衰的市中心,源于无数个时代的繁华迭代。

因此,这里是邕城最有韵味、最有“故事”的地段,一不小心就能看到南宁发展过程中的“古物“。

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“钉子墩”。

当我打开地图搜索“江滨立交”,按着路线来到民权路与江北大道的交汇处。现场发现,它是一座简易式的跨线立交,不是复杂的环形立交。

除此之外,我还发现民权路的人行道上矗立着两个桥墩(邕江宾馆旁),非常显眼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民权路上的两大桥墩很显眼

两个桥墩基底是方形柱体,整体高约3-4米,正好位于道路的两边,遥相对望。

在桥墩身上可以发现年代久远的痕迹,表面斑驳、发黑,桥墩顶部裸露的钢筋已经生锈,甚至墙面已经开始剥落,坑坑洼洼。

除此之外,一些“小广告”的残迹因为没有处理干净,若隐若现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桥墩表面斑驳

桥墩最突出的地方是中间空了的方形区域,暴露出桥墩里的泥沙碎石结构。

根据此前官方发布的图片,方形区域原来是对应的“铭牌”,只不过现在消失不见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空了一块方形区域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此前的“铭牌”(兴宁区政府2019年)

不止民权路,位于朝阳最繁华的七岔路口(民族大道与朝阳路交汇)也有一个桥柱。

这个桥柱是圆柱形,高约3米,“隐”于红绿灯等待区的绿植中,若不仔细看,还真看不出来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民族大道与朝阳路交汇的桥柱

没想到在车水马龙的朝阳市中心,几个桥墩屹立长达20年,小时候见过的人,如今也三十多岁了,难怪大家称之为“钉子墩”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它们前身大有来头

也许大家跟我一样的疑惑,这些桥墩是干啥的?为何立在市中心?

这得从南宁立交桥的发展史说起。

1988年,南宁朝阳环交桥破土动工,4个月后建成通车。

该立交主桥为环形,桥体净高为3米,主桥面宽14.4米,东西北各有引桥匝道(宽度分别为7.8米和9米),桥下水泥桥墩林立。

朝阳环交桥的通车意义非凡,它是广西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“献礼”工程,同时也是南宁第一座环形立交桥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朝阳环交桥(网络)

大家可以对比下位置和形态,与前文提及的朝阳路与民族大道交汇的桥墩,重合度高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对比图

1991年4月,位于邕江宾馆旁的江滨立交动工,同年9月通车。

该立交是蝶形设计,东接朝阳环交桥,西接邕江大桥,全桥长795米,宽10米。

江滨立交的建成颇有深意,它为迎接第四届全中国各族人民运动会而建设,也是广西最早一座大规模的立交桥。

这座立交桥因为与朝阳环交桥相接,因此许多人把两座桥都称为江滨立交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江滨立交(网络)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朝阳、江滨立交桥相接(1997年航拍 郭小平图)

在90年代,江滨立交的建成可谓轰动一时,成为南宁地标性建筑,也是南宁人的骄傲,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大家的交通出行。

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,车流量、人流量的“飞涨”,昔日两大立交缓解交通压力,如今却成为城市两大堵点,不少市民经常堵在桥上。

再加上朝阳环交桥、江滨立交设计标准低,不再匹配当下的城市需求。因此,2004年,朝阳环交桥、江滨立交被爆破拆除。

拆除之后,原朝阳环交桥变成七岔路口,而民族大道被拉直到邕江边;原江滨立交则变成了跨越式立交。

虽然现在朝阳十字路口因为车流量、人流量太多会有拥堵情况,但整体比较有序。

现在的交通规划,更符合城市扩张需求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为何没拆完?

那么问题来了,江滨立交既然已拆除,为何留下几个桥墩?

一则,是为纪念。

江滨立交作为南宁第一座环形立交,从无到有,值得纪念。

如今立交早已被拆除,但是留下的桥墩,向世人诉说这里是第一座环形立交的诞生地,有据可依。

二则,为了警醒。

朝阳环交桥维系了16年,江滨立交存在13年,寿命非常短。

投入建设立交,是砸了真金白银。比如朝阳环交桥总投资1000万元(80年代),江滨立交估计投资成本更高。

一般立交的寿命最长可以达到100年,但是两座立交10余年后轰然爆破,对比之下,这造成资源严重浪费。

留下残破的桥墩,就是提醒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者要吸取教训。

三则,基于以上两个原因,再加上不影响交通出行,没有拆除的必要。

有一说一,留下桥墩当作纪念、警醒的出发点不错,但是现场看到桥墩本身没有任何的“铭牌”介绍(以前有),再加上残破的形态,看着就是一个巨大破烂的石块。

而且,共享车、杂物等依靠在桥墩旁,非常随意,纪念价值没有体现出来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▲桥墩以前有“铭牌”介绍(网络)

我问了一些路人,部分人只是从外型判断出曾经是一座立交桥遗留下来的桥墩,至于是什么桥并不知情。

甚至有的人天天路过,都没有留意到桥墩。

残破的桥墩毕竟不会说话,如何在不影响市容的情况下,整洁、艺术化体现纪念价值,也许需要再考究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城市规划,应站在未来看现在‍‍‍‍‍‍

市中心地段把“桥墩”当作一种警示,这是某种意义的突破,告诫后人城市规划要有长远考虑。

然而,20年前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,南宁发展中一些规划没有充分吸取教训。

有的规划前景不错,但是缺乏前瞻性。若因此拆旧建新,无形中造成资源极大浪费。

比如南宁大桥,因其造型优美,堪称城市地标的存在。

然而它却常因“堵”出名,本质还是因为规划不够有前瞻性。试想一下,你从五象8车道的平乐大道,驶向6车道的南宁大桥,再过4车道的青山路,路越走越窄,不堵才怪呢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还有争议比较大的武鸣大学城、BRT建设等,反对声音很多。

另一方面,汲取前辈教训,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规划也有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五象吸取凤岭北早先规划道路狭窄等经验之谈,格局明显提升,更具有国际视野。在总部基地,它甚至还有地下城,空间全部打开,规划很超前。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‍

南宁是一座发展较弱的二线城市,若在规划上没有前瞻性,试错成本太大,会失去许多机会,也削弱城市竞争力。

当然,南宁现在稳抓平陆运河这张大牌,只要后续产能、资源配置等做好全面规划,这艘大船定能远航。

矗立市中心20年,南宁最牛“钉子户”居然是故意不拆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三粒茶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lcha.com/8626.html

(0)
上一篇 2024年7月8日 23:22
下一篇 2024年7月10日 20:04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