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,扒房曾发表《南宁民居成文物保护单位,康熙10年大宅至今住人》一文,复盘南宁现存的部分旧屋,引起不少网友的共鸣。这一次,我们又带来了一些南宁的旧屋与故事,看看其中是否有你的回忆。
古城墙:追溯邕州历史的遗迹邕州古城墙位于邕江大桥桥北下游面,西通民生广场东接邕江防洪古堤,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。
▲古城墙与邕江防洪堤连接在一起据史料记载,古城墙始建于唐代,至乾隆年极具规模,共1096垛。建设初期的城墙长约1050米,高约6米,开设东门、迎恩门(即北门)、仓西门、镇江门(即水闸门)、安塞门等五个城门,城门上均筑城楼。而到了明万历三十年,城墙增开一个南门,城区方圆4.5平方公里。乾隆六年再次扩建,城墙修筑成了高三仗一尺、厚二仗五尺的规模,而且仓西门、北门、东门的城楼外还筑有子城,称之为月城,彼时的城墙规模最大。但好景不长,民国五年(1916年)后南宁开始拆西北一带的城墙,南宁古城门之一的仓西门也在这段时间被拆除,至1956年南宁古城墙大部分被拆除。
▲墙边贴有简介可供游客了解历史直到2004年,南宁邕江大桥北岸东侧仅存的古城墙基仅剩下112米,大部分城墙已经在动荡中被损毁。2005年,南宁市政府按清代城墙形式修复此段古城墙,再现古城墙曾经的模样,但规模已经缩水。2007年,南宁将此城墙列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如今,这段古城墙已成为南宁市民追溯邕城历史为数不多的一处遗迹。
▲古城墙一侧被榕树“占领”墙角的榕树根攀附在城墙上,部分古城墙的墙体已经被爬满,其根系向四周伸展扩大“版图”汲取营养,枝繁叶茂。
▲醒目的警示牌标,提醒过往的行人甚至有一些粗壮的根系,已经嵌进了墙体,撑出一些宽度2-4厘米裂缝。相关部门也在榕树旁贴了警示牌,提醒市民切勿滞留,以免古城墙或榕树根松动,导致意外发生。
▲偶遇散步的市民如今的古城墙,成为了南宁市民的休闲场所,城墙一侧面向邕江,古朴的城墙、江景、榕树等元素组合搭配,也吸引了不少拍照打卡的人。
望火楼:曾经南宁第一高望火楼位于兴宁区新华路1号,新华与共和路交汇处,是南宁消防最重要的传承,2001年被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说起望火楼,不少老南宁人都记忆犹新,毕竟当时男女约会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:“望火楼下见”,可见其地位。
▲斑驳的外墙,黄色的涂料很显眼望火楼始建于1953年,占地面积为115.5㎡,通高29.4米,共8层,是当时最高的建筑,整座建筑为\"塔\"式,造型在如今看来依旧很独特。对于南宁人来说,望火楼曾是南宁市内惟一的消防嘹望设施,在预防、扑灭火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所谓望火楼,与古时的“烽火台”有异曲同工之妙,可以登高远望,侦查火情。据了解,望火楼的顶部瞭望塔可以俯瞰全城,昼夜设专人放哨,轮流到楼顶瞭望台24小时监守和监督火情。一旦发现火情,可按一定节奏敲响台上的警钟发出警报,驻扎的救火队员闻声携带消防器具赶去救火。
▲60年代的望火楼(南宁消防)如今,饱经沧桑的望火楼已经功成身退,但它代表着南宁消防的曾经,也见证了南宁消防的发展,消防装备与时俱进,守护一方百姓。
▲楼下有不少底商据说,南宁的望火楼内部保存完好,报警钟、值班转椅等道具还存放在第八层内。
水塔脚:上世纪繁华的市中心水塔脚位于兴宁区新华路与当阳街相连处,是上世纪南宁商业繁华地带,也是南宁标志性建筑之一,1994年公布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▲水塔脚改造后,与三街两巷融合在一起水塔脚因该地耸立着一座水塔而得名,水塔始建于1934年,由香港德国西门子公司建造,全钢结构,高35.1米,容积为300立方米。水塔的建立,曾解决民生路、兴宁路、解放路和当阳街一带万余人的供水问题。后又因高度突出,水塔一度成为南宁的城市地标,并逐渐形成大家耳熟能祥的地名——水塔脚。不过,这座水塔由于设备老化及供水能力有限,于1965年停止使用。南宁市人民政府把水塔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保留下来,曾对水塔进行多次维修。
▲经过修缮后,水塔外观崭新而在老南宁·三街两巷二期改造工程中,水塔脚周边的一些老旧建筑已经被拆除,水塔被保留了下来。水塔脚改造完成之后,建筑风格与三街两巷一期项目相统一,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新的风景。
镇海庙:建于明朝,二级保护单位镇海庙位于江南区五一路新屋村三里,碑文记载初建于明朝,后经多次修缮留存至今,目前为市二级文物单位。
▲门口还有人在祈福据传,明代以前,在距此不远的邕江边,曾建有一座如土地庙般大小的庙,只有简单的木架结构房屋,庙名“镇海”,意为镇压洪魔。为防止皇族的马匹践踏附近的禾田,村民集资在此修建庙宇,扩大规模取代原在江边的镇海庙。由于邕江河水泛浸、战争等原因,庙宇多次被毁。历代村民及各界人士都曾多次捐款修缮祠庙,祠庙内外设施都维护得比较好。
▲碑文上记载了一些历史解放前该庙宇曾被用作私塾,解放初用作小学,1956年作新善乡(今新屋村和淡村)新屋村公所,1982年村委会另建新办公楼,从镇海庙迁出。
高楼大厦下,别忘了它们南宁古称邕州,古代属于百越之地,东晋大兴元年(公元318年),置大兴郡,以南宁为郡治所在地,南宁建制从此开始,至今已有1700多年。但要说起南宁的历史建筑,能让大家侃侃而谈的并不多,一来南宁现存历史文化街区不多,二来宣传上也有所欠缺。
这也就导致有不少人,认为南宁这个城市没有历史,没有文化传承的底蕴。其实不然,这些古老的建筑,就是“沉默”的历史,它们背后就是南宁的发展史,也是南宁发展的城市文脉,是这座城市的底蕴。不管是斑驳旧屋、高楼大厦,都是南宁这座城市的构成部分。▲日新月异的南宁(摄影师陈旭DarrenChen)回过头看南宁的发展历史,不难发现这座城市的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南宁的版图远不止于此,它还在不断延伸发展。
摄影|阿 能编辑|文一多
●20年“造墅专家”,又给全南宁上了一课!●“我又要离婚了,但这次不是为了买房”●南宁民居成文物保护单位,康熙10年大宅至今住人●南宁暂停还房贷门槛放松!收入下降也可申请●每年交260-680元才能进山姆消费,我太穷了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三粒茶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lcha.com/294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