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,发展日新月异,高楼大厦接连拔起,似乎每天都有新事物、新故事不断上演着。然而繁华背后,还有不少旧屋藏在南宁一角,静静看着岁月变迁,老旧的墙上斑驳的痕迹,记录着南宁的旧时光。它们的命运不尽相同。有的旧屋被列入古迹保护单位,精心养护;有的旧屋或会随着城市革新,从此消失......此时此刻,与南宁旧屋有关的记忆弥足珍贵,值得用相机定格瞬间,一一铭记。
白沙村曾氏民居:市文物保护单位曾氏民居,位于南宁白沙村一里14-16号,葫芦鼎大桥南右侧。这是清朝时期的民居建筑,目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▲两相对比,背后的民房很亮眼曾氏民居房子三幢,每幢三进。正门顶墙有着绘有精美图案。而民居两边正门毛头像涂鸦也格外醒目。
据传,曾氏是曾经的大户人家,留下的故居有房子三幢,每幢三进,从现场来看建筑主体保存得颇为完整,各类电线电缆交织在外围。入户大门的墙面上绘制有各类兽类壁画,墙面上还有毛主席的人像涂鸦,也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。
▲水流过的痕迹,在墙面上形成黑色的印记
▲当天有人在修补施工2006年,邕江要建葫芦顶大桥,一座引桥要从白沙村穿过,但因曾氏民居属市级保护文物,幸免拆迁,这座故居有幸留存至今。
白沙村苏氏民居:“文魁匾”道光所赐苏氏民居,位于江南区白沙村一组杭屋里三巷24号,是清代建筑,据传为乃清朝举人苏元初于道光十四年(1834)所建。大门上悬挂的“文魁”牌匾上,标有“道光十四年甲午科中式第三十七名举人苏元初立”,据传是清朝道光皇帝赐于苏氏祖先的“文魁”匾。
▲门头的“文魁”二字,格外醒目这座民居原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物,曾在民国时期翻修过。《广西通志·城乡建设志》中记载:民国17年(1928年)苏元初后人苏城任广西公路局局长后将原第三进拆除,改建为三层硬山式砖木结构楼房,设悬挑阳台,双开玻璃,室内铺阶砖地面,墙面抹灰水。民居占地面积约1000㎡,坐北朝南,由正屋、侧房、天井及后院组成。
▲墙面发黄变得斑驳,留下不少修补痕迹
永和村黄家大院:最大的清代建筑群黄家大院,位于西乡塘区中尧南路东三里88号,建于清康熙十年(公元1671年),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2001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▲黄家大院阶梯层层升高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据悉,整个建筑群占地约3300㎡,坐北朝南,4排9进3廊,共108间房屋,全部是砖木结构,硬山式屋盖,是目前南宁市区古民居中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。据传该大院是北宋时随狄青征讨侬智高的黄氏族人落户于此,祖籍山东白马,里面最多曾住了72家宗亲族人,目前仍有几户居民居住在这里。
▲青石板路已经坑坑洼洼
▲院子里的过道并不大
▲大门紧闭,门口有插香的摆台虽然黄家大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但早期由于某些原因的原因,大院内原有的雕花等曾被涂抹,横匾也面目全非,历经300多年风雨的黄家大院,难掩沧桑。但从这布局、墙高、建筑来看,也能看出当时这座大院曾经的模样,据说电影《石达开》中一些场景就在黄家大院内拍摄。
七星路林氏民居:南宁罕有西洋风格林氏民居,位于青秀区七星路97号,邻近天主教堂。据传此宅建于民国时期,是当时南宁禁烟局局长林某出资建设的,目前该民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这座民居是典型的小洋楼,建筑上呈现出浓郁的西洋风格,在南宁并不常见。远远看去,外墙的涂料亮眼崭新,是由于早期外观被风雨侵蚀后,变得斑驳老旧,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修缮后,涂上了新涂料,格外醒目。
▲两侧有不少正常营业的商铺
▲欧式建筑风格元素明显
▲近看,风雨侵蚀下的外墙长了不少青苔
亭子村南棉大屋:清末民初老宅南棉大屋,位于江南区亭江路南棉屋26号,始建于清末民初,坐北朝南,建面约287㎡。该民居位置较偏,被四周高起的建筑淹没而不易发现,门头还挂了镜子、灯泡等。不过该民居能查找到的资料并不多,略为低调。
▲外墙的砖块已发黑,对联挺新,生活痕迹明显
▲民居一侧堆了不少砖块
邕宁电报局:百年法式庭院邕宁电报局,位于南宁市明德街55号,占地约1164㎡,200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据记载,该建筑在镇南关大捷时由法国人所建,清代时为中营守备署所在地。1922年邕宁电报局搬迁至此,由此更名而来。邕宁电报局是一套五进四井的庭院,黄色外墙、红色木门,具有非常浓厚的法式风格。但门口的石狮、古榕树、屏风,又兼有传统的中式民居建筑风格,再加上爬满外墙的藤蔓,将中西结合演绎得恰到好处。
▲暗红色的孔雀屏风外围一侧墙面上,挂着一块写着“百年电信”、“1884”等字样的木质立体标牌,标志着这座建筑的曾经,记录了南宁电信的发展史。
▲爬满了藤蔓与三角梅,别有一番意境
▲黄白交加的墙面,略显沧桑而邕宁电报局西侧,即是曾经的广西主席黄旭初旧居旭园。自1931年起,黄旭初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,一直到1949年。在他的领导经营下,广西在民国时期被打造成全国两个仅有的模范省之一。该旧居占地面积约130㎡,分为前院、主楼、后院等部分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民国时期南方民居的院落。前院三侧均有厢房,穿过西南面厢房的廊厅即可进入旭园的主楼,整建筑坐西朝东,整高约10米,四坡屋面盖小青瓦。
▲旭园入口,已经过翻新不过,该旧居经过翻新后,原本已经腐朽的主梁全部更换,而地板上破碎的红阶砖与烂木梯踏板、扶手都已按修旧如旧的形式进行更换、翻新。
新屋村五里:清代进士举人旧屋新屋村五里的旧屋,位于江南区五一中路新屋村,该村有2处旧屋,分别是清朝进士周瑞麟与清朝举人周积功的旧屋。一处是清朝进士周瑞麟的旧屋(五里27号),朱红的大门上悬着大大的牌匾,书着进士两大字,显示着曾经的辉煌。
▲进士牌匾,历经风雨依旧很醒目(阿素喇的空想屋)另一处是清朝举人周积功的旧屋(五里22号),门头上挂着光绪年间的牌匾,书有“恩赐举人”、“光绪戌子科”等字样。或许是刚办完喜事,该旧屋上还贴有双喜的灯笼、纹饰,衬得旧屋更加古朴。
▲扑面而来的喜气,仪式感十足
▲旧屋一侧,独特的木窗花样提笔至此,我不禁掩卷沉思。南宁城市发展像一列疾驰向前的列车,变化太快太新,一眨眼就换了人间。那些承载着旧时光的旧屋,则冰封了记忆,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......所幸的是,它们大多数保存完好,被小心翼翼呵护着,有的依旧有人在此居住繁衍生息。历史不该被遗忘,旧屋仍能发光发热,传承下来的城市文脉,镌刻在南宁人的血液之中,知来路方能明去处。本文篇幅有限,南宁更多的旧屋故事,期待你来一一分享。
摄影|阿 能编辑|文一多
●南宁暂停还房贷门槛放松!收入下降也可申请●每年交260-680元才能进山姆消费,我太穷了●带火南宁院墅的高端玩家,这次又在五象露了一手●五象惊现新控规!规模1.1万亩含2条地铁11所学校●南宁轨道要将南宁公交“收了”?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三粒茶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lcha.com/17188.html